重讀《狂人日誌》:再談“赴某地候補找九宮格交流矣”‍‍‍‍‍‍–文史–中國作家網


要害詞:郜元寶 重讀經典 魯迅研討 《狂人日誌》

原題目:再談“赴某地候補矣”‍‍‍‍‍‍

近年來關于《狂人日誌》小說註釋與白話弁言的關系,很多學者再度掀起熱議,勝義疊出。本文也著眼于二者的關系,但不擬多作睜開,僅就若何懂得白話弁言所謂“赴某地候補矣”,試進一新解。

盡管弁言作者“余”的白話世界與日誌作者狂人“我”的口語世界迥乎分歧,但二者所包括的論述信息并非完整隔斷。有一些值得留意的線索,使二者聲息相通。

據白話弁言,“余”和“某君昆仲”乃“舊日在中黌舍時良朋”,盡管“分隔多年,新聞漸闕”,但“余”回鄉之時,“偶聞其一年夜病”,便當即“迂道往訪”(用“狂人”“年老”的話說就是“勞君遠道來視”),足見其為真“良朋”也。

《狂人日誌》原載《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5期

這份同窗友誼值得留意。至多白話弁言作者“余”和狂人“我”盡非互不相干的陌路之人。惟其這般,盡管年老曾經向主人先容其弟發病和病愈的始末,卻似乎照舊不克不及令“余”豁然。年老這才“因年夜笑,出示日誌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無妨獻諸故人故交。”

兄弟二人的“故人故交”確定不止“余”一人,“年老”為何偏偏將弟弟私密的日誌“獻”給“余”,而非任何此外“故人故交”?這至多闡明在“年老”眼里,“余”跟他們兄弟的關系非統一般。弁言說他們只是“分隔多年,新聞漸闕”,并未明說從何時“分隔”,但至多“廿年以前”狂人踹古久師長教師陳年流水簿的豪舉,“余”能夠早已略有所聞。依照狂人自述,這恰好就是他被“危害”的起始。“余”之所以一傳聞“其一年夜病”,就當即“迂道往訪”,這除了昔年“良朋”友誼,很能夠還震動了“余”對狂人曩昔豪舉的記憶,所以他很天然地就更想探聽狂人發病的畢竟。

公然“余”拿到日誌之后,并無延誤,趕忙“持回閱一過”。顛末當真研讀,“知所患蓋‘危害狂’之類”。這也是整篇小說關于狂人所患之病的獨一正面說明。“余”也正由於有此診斷,才決議“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討”。后世讀者研討狂人的精力狀況,無論若何也繞不外“危害狂”三字。反不雅日誌註釋,盡管年老也曾幾回為弟弟延請大夫,但他們最基礎沒有作出任何像樣的診斷。

看來這位“余”不只是狂人的“故人故交”“良朋”,仍是略懂古代醫學之人。據周作人回想,《狂人日誌》觸及的古代醫學重要是古代犯法學之父、意年夜利人倫勃羅梭有關“危害狂”的實際①。魯迅自己在其雜文中也兩次說起倫勃羅梭的名字②。“余”和作者的關系既這般慎密,他就盡非一個失落弄優雅的白話來獵奇性傳佈狂人口語日誌的局外人,“余”的一切記敘都能夠會影響到讀者對口語註釋的懂得。

除了“危害狂”這一焦點診斷,“余”還發明狂人日誌情勢上的特色,“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謬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紛歧,知非一時所書。間亦有略具聯絡者”。盡管這般,“余”仍是提示讀者,其編輯任務很無限,“記中語誤,一字不易;惟人名雖皆村人,不為人間所知,有關年夜體,然亦悉易往。至于書名,則自己愈后所題,不復改也。”這就顯出“余”對狂人的充足尊敬。

“余”顯然很關懷“狂人”。在“余”的世界無疑為“狂人”保存了一席之地。“狂人日誌”註釋當然一字不曾說起“余”,但“余”從更多尚未頒發的日誌中“撮錄一篇”問世傳奇之時,或許并非只是“悉易往”真正的“人名”,其他則“一字不易”吧?作為發明者、編輯者和發布者,“余”除了診斷狂人所患之病乃為那時中國社會聞所未聞的“危害狂”,此外或許也會潛伏此外玄機。

好比“余”接聞于“年老”的“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這句,便年夜可考慮。

“候補”是清朝說法,指有官銜而暫無實職。凡是是科舉聚會場地測試“中式”或拿錢“捐官”之后,在吏部等候每月一次的“指省”“指分”(由吏部抽簽派往某部某省),等待任用。《狂人日誌》白話弁言說狂人病愈后“赴某地候補矣”,這悄悄一筆看似乎不露陳跡,卻既可概乎言之,不用落實,也可取其本意,有所實指。

要害在于讀者若何懂得《狂人日誌》的汗青佈景。正如白話弁言所說,《狂人日誌》“不著月日”,讀者既可以將小說佈景放在清末至辛亥反動之前,也可以放在辛亥反動之后。兩種分歧的讀法,必定會引出對“赴某地候補矣”的分歧講解。

有一種不雅點以為“寫作《狂人日誌》的時期,科舉軌制早已廢止了,就是文中提到殺戮徐錫麟、秋瑾的年月,也不履行科舉了,還談何‘候補’?豈不就是一種習氣語或借用語嗎?”那時“社會上已把‘候補’當成一種習氣語或借用詞來用,就好像我們束縛后說的干反動,明天說的下海一樣。對此,我們是不成頂真往考核、往懂得的”。

這是先將“候補”坐實了,從而以為小說作者有興趣借“候補”來暗示“狂人”不太光榮的終局。狂人既然是抗爭的猛士,其終局一定不會令人懊喪,“退一個步驟說,就算狂人真的往‘候補’,要仕進,莫非就一定要讓步,就不會往反封建了嗎?”“現實上,從整部汗青考核,起首舉旗造反的,往往都是那些仕宦。遠的,貳臣傳卷帙眾多;近的,譚嗣同、徐錫麟、魯迅等,哪個不是革命政權上面的官?”③

盡管這種不雅點曾經觸及了很多尖利題目,但其基調仍是以為不用太在意“赴某地候補矣”這一句話,它只是“年老”對“我”的一種含混答覆,“不成詳細化,也無須加以褒貶”,總之“不成頂真往考核、往懂得”。如前所述,《狂人日誌》白話弁言與口語註釋關系親密,盡非無關緊要的一段引言,是以對于“赴某地候補矣”,這種“不用深究”的立場天然缺乏取。

凡是的解讀,仍是把《狂人日誌》佈景放在作者創作《狂人日誌》的1918年前后,將“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懂得為作者譏諷本來保守的反動黨人在辛亥反動成功后墮落腐化,不論能否情不自禁,客不雅上都腆顏參加了竊取反動果實的北洋當局,跟曩昔本身劇烈鞭撻的實際狼狽為奸,這就是小說借“年老”之口所說的“赴某地候補矣”,也是“年老”真正等待于其弟弟“狂人”的前途。

這種不雅點,是將“候補”虛化、泛化為普通的乞食營生,由此論定小說作者有興趣借“候補”一語來暗示“狂人”能夠有的不但彩終局。

但“赴某地候補矣”即使果真是走進宦海,也紛歧定表現狂人終局的不但彩。異樣仕進,東風自得者有之,怨氣沖天、無法解脫頹唐感、挫敗感者亦有之。好比魯迅小說《頭發的故事》中的“N師長教師”,《在酒樓上》的“我”,《孤單者》中的“我”與“魏連殳”,就是一批夢醒之后無路可走的新派常識分子,他們都不得不供職于辛亥反動之后北洋軍閥當局的分歧部分。另一品種型則是《阿Q正傳》中的“長衫人物”,《范愛農》中的“軍當局”和“都督”衙門以及“師范黌舍”的一干人等,《端午節》《高老漢子》中高級黌舍教員,《弟兄》中“公益局”人員,這些在辛亥反動之后僥幸不逝世的“茍活者”混跡黌舍、宦海和軍界,小心翼翼,動輒獲咎,或糊里糊塗,行尸走肉,心坎之“狂”痊愈與否當然難說,但外狀豈不就等于投契鉆營或茍且偷生的那種“赴某地候補矣”嗎?

假如將《狂人日誌》及其姊妹篇《藥》的汗青佈景放在清末和辛亥反動之前,那么對“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還會作出另一種判然不同的說明。

《藥》原載《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5期

這兩篇小說的要害細節都跟辛亥反動周全迸發之前浙江反動黨人的謀害與就義有關。《藥》以“夏瑜”之名記念秋瑾,《狂人日誌》則干脆把徐錫麟寫成“徐錫林”(天然屬于“語頗錯雜無倫次”之類)。大要是煩惱讀者不知“徐錫林”即暗射“徐錫麟”,小說還特意提到“前幾天,狼子村的耕戶來告荒,對我年老說,他們村里的一個年夜善人,給大師打逝世了;幾小我便挖出他的心肝來,用油煎炒了吃”,這恰好就是徐錫麟案迸發之后盛傳全國的恩銘衛兵吃凈徐錫麟心肝之事。用“狂人”的話說,就是“誰知道從盤古開辟六合以后,一向吃到易牙的兒子;從易牙的兒子,一向吃到徐錫林;從徐錫林,又一向吃到狼子村抓住的人。往年城里殺了監犯,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舐”。

1918年4月和1919年4月先后創作的《狂人日誌》與《藥》,時隔一年,卻慎密相聯。魯迅下筆寫《狂人日誌》時,心中曾經有了《藥》的影子。《藥》和《狂人日誌》這種慎密聯繫關係提示我們,要特殊留心徐錫麟在《狂人日誌》中的地位。

有論者說,“寫作《狂人日誌》的時期,科舉軌制早已廢止了,就是文中提到殺戮徐錫麟、秋瑾的年月,也不履行科舉了,還談何‘候補’?”這并非現實,在徐錫麟、秋瑾生涯的年月,花錢捐官“候補”依然非常罕見。小說中的“候補”一詞盡非“一種習氣語或借用語”,乃實有所指,即暗示作者所悼念的排滿志士徐錫麟在另一個反動黨人陶成章建議下,兩次借資捐官,終于取得“候補道員”的虛銜。這恰是他后來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要害的一個步驟。

據周作人回想,徐錫麟服從陶成章之計,“便往活動人替他出錢捐候補道,到安徽省往候補,成果做了那驚天動地的一幕”。此事最後發端(謀害)于徐錫麟和周作人短期同時供職的紹興“東湖通藝書院”。刺殺事務之后,徐錫麟在東湖書院獨一的共謀陳子英“逃到東京,時常到魯迅地點的公寓里來,這是那時聽他本身講”的④,所以徐錫麟以“赴某地候補”而刺殺滿清年夜員的始末,魯迅經由過程威望渠道,很早就知之甚詳。

徐錫麟一到安慶,就年夜受巡撫恩銘欣賞,先后委派主管陸軍中學、巡警黌舍、差人會辦直至陸軍黌舍監視,而他那時的官銜恰是“候補道員”,宦海上人稱“徐道”。《平易近報》1907年16號于報端登載“徐錫麟義士照片”,同時還配發了簽名“寄生”的“時評”《安撫恩銘被刺事務》,該文一開端“節錄”中外報章的報道,就特殊誇大恩銘是“被會辦徐道錫麟以手槍轟擊”。1907年《平易近報》18號所載南史氏《徐錫麟傳》也說——

君既反國(按指徐錫麟從japan(日本)回國),乃取某氏所貸余金,活動滿洲當局,盡罄其資。昔與君同事者爭怨之,顧莫測君所為。然君竟因是得安徽候補道。

這篇列傳還提到恩銘臨逝世前反復念叨:“徐道擊我,徐道擊我”。恩銘自知“受創甚重,難冀生痊,伏枕哀叫,謹口傳遺折”,向滿清天子陳述,徐錫麟“任此差甫兩月,勤懇異常,而不謂存心不良,身為黨魁,欲圖反動,居心捐官,非惟主子所不防,抑亦人人所不意”。恩銘的遺折也重點指出“道員”徐錫麟乃是“捐官”,亦即“候補”。

章太炎1907年作《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傳》,在教學要害細節上與南史氏《徐錫麟傳》千篇一律,但加倍明白地闡明徐錫麟“尤善同縣許克丞,謀以術傾滿洲。克丞捐金五萬版與之,進貲得道員”⑤這一佈景。徐錫麟被擒后對此招認無諱:“我本反動黨年夜首級,捐道員到安慶,專為排滿而來,仕進本是假的,使人無可防禦”⑥。這段那時報刊競相登載的“徐錫麟之親供”,也為后來反動黨人本身的汗青著作所采用:“我本反動黨魁領,以道員就官安徽,專為排滿而來,投身官場,使人無可防覺”⑦。

恩銘被刺的新聞最後傳到japan(日本),徐錫麟曾令舊日“同事者”不解和埋怨的捐官得“候補道”經過的事況,乃是中外報章分歧追蹤關心的焦點內在的事務。快要二十年之后,魯迅對這一要害性細節依然浮光掠影——

在東京的客店里,我們大略一路來就看報。先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消息》和《讀賣消息》,專愛探聽社會上瑣事的就看《二六消息》。一天凌晨,辟頭就看見一條從中國來的電報,大要是:“安徽巡撫恩銘被Jo Shiki Rin刺殺,刺客就擒。”大師一怔之后,便精神抖擻地相互告語,并且研討這刺客是誰,漢字是如何三個字。但只需是紹興人,又不專看教科書的,卻早已清楚了。這是徐錫麟,他留學回國之后,在做安徽候補道,辦著巡警事務,正合于刺殺巡撫的位置⑧。

徐錫麟以“候補”之“術”奔忙反動,這一豪舉在那時排滿志士(尤其留學japan(日本)的浙籍先生)中眾所周知,《狂人日誌》既然含有悲悼徐錫麟等反動義士的宗旨,是以白話弁言所謂狂人“赴某地候補矣”,盡非泛泛而談。狂人“赴某地候補”,與徐錫麟以“候補道”成分赴安慶“辦著巡警事務”這一汗青現實,完整雷同。

若取這種說明,則《狂人日誌》白話弁言與口語註釋的關系就加倍慎密了:白話弁言和口語註釋概況上分屬兩個判然不同說話世界,但一些要害內在的事務慎密相聯,此中最主要的就是狂人“年老”所謂狂人“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乃暗指口語註釋不曾交接的狂人之真正的終局,亦即韜晦啞忍,以世人不解甚至“爭怨之”的“候補”之“術”,潛進滿清當局主要機關,乘機待發。所謂“早愈”,遮人眼目標遁詞罷了,心中狂氣固在。

這種說明也可以修改以往責備狂人腐化的凡是說明。在辛亥反動之后,已經介入或同情反動的常識分子,即便自願紛紜參加北洋當局,但他們依然不掉為有志之士,依然和昔時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秋瑾一樣,以相似“候補”的方法韜光養晦,等候新的反動復興,并非真的跟相似曩昔所對抗的丑惡實際狼狽為奸。

是以,“赴某地候補矣”既是魯迅在新文學第一篇口語短篇小說中追懷逝世于辛亥反動總迸發之前以徐錫麟等為代表的那些差未幾曾經被那時普通讀者所遺忘的排滿志士,也能夠是對作者自己1909年回國至1918年頒發《狂人日誌》這十年生涯的自嘲式寫照。

一切這些內在的事務,用魯迅本身的話說,都屬于他“年輕時辰”做過的“很多夢”,固然“年夜半忘記了”,“而我偏苦于不克不及全忘記,這不克不及全忘的一部門,到此刻便成了《呼籲》的出處。”《狂人共享會議室日誌》作為《呼籲》首篇,也是作者對“不克不及全忘記”的“很多夢”的回想,但“所謂回想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難免使人寂寞,使精力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間”⑨,曩昔“很多夢”不論曾經忘記,仍是經由過程回想偶一顯現,都非常甜蜜,不成能完全清楚地回生。

《<呼籲>自序》原載《晨報副刊:文學旬刊》1923年第9期

《狂人日誌》也不破例。日誌註釋只講述狂人一度被“年老”關在小房子里,并未交接狂人終極終局若何,其論述浮現開放式構造。卻是白話弁言經由過程“年老”的“赴某地候補矣”一語,對狂人終局有所暗示。但這并不完全也不清楚的暗示,仍留下很多需求進一個步驟破解的伏筆。

好比日誌註釋說“狼子村”人合伙打逝世“一個年夜善人”,“幾小我便挖出他的心肝來,用油煎炒了吃”,這件事和徐錫林被吃是離開來講的,“誰知道從盤古開辟六合以后,一向吃到易牙的兒子;從易牙的兒子,一向吃到徐錫林;從徐錫林,又一向吃到狼子村抓住的人”。但依據徐錫麟刺殺恩銘的始末,并不難將“徐錫林”和被打逝世后吃了心肝的“年夜善人”看作統一小我。

但是,徐錫麟和狂人,除了都是“候補”之外,又有什么關系呢?關于這個題目,有需要再多說幾句。

狂人一直只是一個不幸的“危害狂”,在發明廣泛“吃人”的本相(包含本身也曾“吃人”)之后,口干舌燥勸他人不要再“吃人”,因此被不願覺醒的世人稱為“瘋子”,徐錫麟倒是不願揮霍口舌而重視現實舉動的反動者。狂人勸大師不再“吃人”,至多先要“救救孩子”,徐錫麟則矢志不移“殺盡滿人”。狂人宣傳悔改寬恕,徐錫麟則主意果斷的復仇。狂人和徐錫麟的思惟不雅念和行動方法天差地別,其概況類似的“候補”天然也會招致迥乎分歧的成果。狂人的“候補”也許真如“年老”盼望的那樣,是狂病“早愈”之后泯為凡人的天然選擇,至于像徐錫麟那樣以“候補”之“術”以圖驚天動地的一擊,能夠性應當不年夜。

徐錫麟

無論若何發掘《狂人日誌》白話弁言“赴某地候補矣”這一句的意蘊,由此來探討狂人的終局,我們也不克不及忘卻《狂人日誌》究竟重要是在講狂人故事,徐錫麟故事只是與狂人故事平行的一個佈景的烘托,二者并無幾多現實的交集。

但另一方面,《狂人日誌》忽然冒出顯明暗射徐錫麟的徐錫林,并非馬馬虎虎的一種佈景設置,也并非僅僅為從古到今的“吃人”增加一個案例。至于徐錫麟自己,魯迅不只在創作《呼籲》的時代并沒有“全忘記”,在魯迅后來很多作品中,徐錫麟式的大方赴逝世、復仇究竟,也是魯迅思慮的中間題目之一。《頭發的故事》提到“幾多故人的臉,都浮在我面前。幾個少年辛勞奔忙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顆彈丸要了他的生命;幾個少年一擊不中,在監牢里身受一個多月的苦刑;幾個少年懷著遠志,突然蹤跡全無,連尸首也不知那里往了”,這此中就有徐錫麟及其同道陳伯平、馬宗漢、秋瑾的影子。

在雜文《雜憶》和散文詩《復仇》及《復仇》(其二)中,魯迅當真會商了或許并非銖兩相當的“報復”之公理與否的題目。在自傳性散文《范愛農》中,魯迅對本身以老留先生自居,看到徐錫麟的一班先生初到japan(日本)時的老練表示時能夠吐露過某種不屑而追悔莫及。小說《鑄劍》對眉間尺和玄色人兩位刺客的禮贊,也使人想起章太炎昔時所作《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傳》開頭特意所引陳伯平的話,“聚會場地反動之事萬端,然能以一人任者,獨佔作刺客”⑩,以及《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秋瑾哀辭》開門見山將這些好漢視為“專諸聶政逝世二千年”之后的新一代“刺客”,其壯烈和功勛甚至超出古之刺客,“嗚呼哀哉,韓良狙擊,乃中副車,豫讓漆身,于刀割虛,漸離霍目,慶卿斷股,劍術麤觕,卒何云補,未若君曹,盛行霆舉,鉛丸部發,踣僵胡虜——”⑪。

由《狂人日誌》“赴某地候補矣”引出的線索,不只是魯迅以后很多作品的思慮中間之一,也深入聯繫關係著阿誰被血與火所浸禮的年月。“赴某地候補矣”并非有關狂人終局的一句故弄玄虛的暗示,跟相似徐錫麟式的孤膽豪舉也并非毫有關系。盡管我們在狂人的“候補”和徐錫麟的“候補”之間不克不及直接劃等號,但誰敢確定,徹底掃興了的“狂人”盡對不會步徐錫麟的家教后塵呢?也就是在創作《狂人日誌》前后的1918年,當魯迅因著偶爾的機遇獲得俄國作家阿爾志跋綏夫中篇小說《工人綏惠略夫》時,之所以一讀之下就決議翻譯,不就由於他“感到平易近國以前,以后,我們也有很多改造者,際遇和綏惠略夫很相像,所以借借別人的羽觴”嗎?不就由於他非常煩惱中國常識分子也會像綏惠略夫那樣產生漸變嗎?

“臨綏惠略夫臨末的思惟卻太恐怖。他先是為社會幹事,社會倒危害他,甚至于要殺戮他,他于是一變而為向社會復仇了,一切是仇仇,一切都損壞。中國如許損壞一切的人還不見有,年夜約也不會有的,我也并不盼望其有”⑫。魯迅如許的“盼望”,如許的擔心,不也可以針對相似“狂人”式的改造者嗎?誰敢說“狂人”終極不會成為綏惠略夫式的損壞者?在徐錫麟式的掉臂一切的對抗中,誰敢說就沒有那么一點“損壞一切”的心思意念呢?

所以“赴某地候補矣”一語,乃有三種能夠的意蘊:它既可以暗示(批評)狂人終極踏上了“年老”所盼望的以“候補”來混跡宦海的腐化之路,也可以暗示狂人在墮入極端的盡看悲憤之后,廢棄空泛的勸告,走上相似徐錫麟式的保守反動之路,還可以暗示狂人既不步徐錫麟后塵,也不跟宦海狼狽為奸,而是像實際生涯中的作者一樣降身屈志,忍辱含垢,體味著“當我緘默著的時辰,我感到充分”的另一種“候補”者的生涯。

這三種能夠性,配合組成了“赴某地候補矣”佈滿張力的闡釋空間。

‍‍‍‍‍‍‍‍‍‍‍‍‍‍‍‍‍‍‍‍‍‍‍‍‍‍‍‍‍‍‍‍‍‍‍‍‍‍‍‍‍‍‍‍‍‍‍‍‍‍‍‍‍‍‍‍‍‍‍‍‍‍‍‍‍‍‍‍‍‍‍‍‍‍‍‍‍‍‍‍‍‍‍‍‍‍‍‍‍‍‍‍‍‍‍‍‍‍‍‍‍‍‍‍‍‍‍‍2022年2月22日 ‍‍‍‍‍‍‍‍‍‍‍‍‍‍‍‍‍‍‍‍‍‍‍‍‍‍‍‍‍‍‍‍‍‍‍‍‍‍‍‍‍‍‍‍‍‍‍‍‍‍‍‍‍‍‍‍‍‍‍‍‍‍‍‍‍‍‍‍‍‍‍‍‍‍‍‍‍‍‍‍‍‍‍‍‍‍‍‍‍‍‍‍‍‍‍‍‍‍‍‍‍‍‍‍‍‍‍‍‍‍‍‍‍‍‍‍‍‍‍‍‍‍‍‍‍‍‍‍‍‍‍‍‍‍‍‍‍‍‍‍‍‍‍‍‍‍‍

注釋:

[1] 周作人:《〈呼籲〉索隱》,原載1948年8月31日《子曰》叢刊3輯,簽名周遐壽,此處引自陳子善、張鐵榮編《周作人集外文》(下),海北國際消息出書中間1995年9月第1版,第666頁。

[2] 見魯迅雜文《詩歌之敵》(1926)和《陀思妥夫斯基的事——為japan(日本)三笠書房〈陀思妥夫斯基選集〉普及本作》(1935).

[3] 梁積榮:《“赴某地候補矣”辯》,《講授與治理》1996年1期。

[4] 周作人:《知堂回憶錄》(上),河北教導出書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58頁。

[5] 《太炎文錄初編·文錄卷二》,上海書店1992年1月第1版,第54頁。章太炎此列傳文寫作年月不祥,最早見于1915年發行的《太炎文錄初編》。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將此傳和《祭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秋瑾文》(頒發于《平易近報》1907年17號)一同系于1907年。今權且從湯說。

[6] 《徐錫麟之親供》,《神州日報》1907年7月17日。

[7] 馮不受拘束:《收復軍年夜元帥徐錫麟》,引自《反動逸史》第五集,北京:新星出書社2016年8月第2版,第863頁、第867頁。

[8] 《魯迅選集》(2),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321頁。

[9] 《〈呼籲〉自序》,《魯迅選集》(1),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437頁。

[10][11] 《太炎文錄初編·文錄卷二》,上海書店1992年1月第1版,第56頁、第62頁。

[12] 《魯迅選集》(3),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376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