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趙仕偉帶領幼年丹頂鶴練習飛翔。
228國道盤繞著初秋的遼河三角洲,天氣清爽宜人。臉色黝黑、身材瘦削、52歲的趙仕偉拎著準備好的早餐打開鶴舍的大門,一群小丹頂鶴歡快地圍過來……
32年來,他扎根基層,癡心于野生動物保護和丹頂鶴繁殖、馴化、野化工作,帶領同事成功孵化了300余只丹頂鶴。
丹頂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盤錦的濱海濕地則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中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趙仕偉和同事們早年監測發現,由于生態環境破壞,途經遼河口遷徙的丹頂鶴種群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對丹頂鶴進行人工繁育,成為趙仕偉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1993年,21歲的趙仕偉從沈陽農業大學畢業,被分配到盤錦趙圈河野生動物保護站工作。
村民們聽說當地來了第一個大學生,感到新奇。然而這個大學生“性格有點內向”,白天忙著救護受傷的野鳥,在濕地周邊巡護防止盜獵,晚上則點起蠟燭讀書。
1996年,經人工授精,保護站成功孵化了3只小丹頂鶴。趙仕偉第一次經歷鶴卵孵化成鶴雛的整個過程,非常興奮小樹屋。“當時豁然開朗,覺得人生找到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趙仕偉說。
今年,丹頂鶴繁育創下歷史新高,通過人工+自然繁育相結合的方式,趙仕偉和同事們共繁育雛鶴86只。
近小樹屋三十年時間里,趙仕偉培養了很多徒弟,但孵化這個階段,每隔兩小時就需要人工翻蛋、通風、測溫、晾蛋等作業,他始終親力親為。“這個環節是最要緊的一環,不能有一丁點紕漏。”大家都叫他“鶴爸爸”。
趙仕偉說:“我最大的心愿是鶴舍里不再有鶴,最好在我退休前,種鶴繁育基地解散了。”
鶴舍里不再有鶴,意味著丹頂鶴最終回歸大自然,自由翱翔在天際。種鶴繁育基九宮格地“解散”,意味著丹頂鶴已經不再是瀕危物種,能夠依靠種群自身的繁育能力自然繁育。
這些年,也有丹頂鶴經過野化訓練被放飛交流后,再次飛回繁育基地。這讓趙仕偉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它們真的長大了,遠走高飛后還能找到回家的路。擔心的是它們是不是本領還不夠強,還不能完全適應野外的生活。”
“感情上肯定是舍不得,但理智上必須讓它們離開。”趙仕偉斬釘截鐵地說:“大自然,才是丹頂鶴真正的家。”老趙向著葦塘更深處走去。
新華社記者 錢一 攝
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一只幼年丹頂鶴圍繞在趙仕偉身旁。
新華社記者 錢一 攝
9月11日,一只幼年丹頂鶴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幼鶴暫養場里活動。
新華社記者 錢一 攝
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趙仕偉(左)和同事帶領幼年丹頂鶴練習飛翔。
新華社記者 錢一 攝
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趙仕偉觀察幼年丹頂鶴活動。
新華社記者 錢一 攝
9月11日,幾只幼年丹頂鶴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幼鶴暫養場里活動。
新華社記者 錢一 攝
9月11日,趙仕偉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幼鶴暫養場里飼喂幼年丹頂鶴。
新華社記者 錢一 攝
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趙仕偉帶領幼年丹頂鶴練習飛翔。
新華社記者 錢一 攝
9月11日,一只幼年丹頂鶴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幼鶴暫養場里吃著趙仕偉喂送的玉米粒。
新華社記者 錢一 攝
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一只幼年丹頂鶴圍繞在趙仕偉身旁。
新華社記者 錢一 攝
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趙仕偉(左)和同事觀察幼年丹頂鶴練習飛翔。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趙仕偉調用監控查看丹頂鶴飼養情況。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趙仕偉(右二)和同事觀察幼年丹頂鶴練習飛翔。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9月11日,幾只幼年丹頂鶴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活動。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9月11日,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幾只幼年丹頂鶴圍繞在趙仕偉身旁。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9月11日,趙仕偉(左)和同事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幼鶴暫養場里觀察幼年丹頂鶴。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幼鶴暫養場門口,趙仕偉(左)和同事將在野外貪玩的幼年丹頂鶴瑜伽教室送回圈籠。
新華社記瑜伽場地者 周華 攝
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趙仕偉(左)和同事觀察幼年丹頂鶴活動。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趙仕偉帶領幼小班教學年丹頂鶴練習飛翔。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趙仕偉(右)和同事觀察幼年丹頂鶴練習飛翔。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